感冒清熱顆粒為常用臨床用藥,能夠疏風散寒,解表清熱。該藥物適用于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,惡寒身痛,鼻流清涕以及咳嗽咽干等癥狀 [1]。為了應對濕法制粒間歇式生產中人工操作的復雜性 [2-4],并減少多步驟生產過程中粉塵飛揚對生產環境的污染,企業利用一步制粒技術,將物料混合、噴加粘合劑、干燥等操作步驟連續進行,以實現制粒過程的密閉生產,這種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 [5-8]。基于此,企業采用一步制粒頂噴工藝技術,對感冒清熱一步制粒進行了中試工藝研究。Part.01
實驗材料
1.1 實驗設備使用 TDH-500 多功能提取濃縮罐、LGL-30 流化床制粒干燥機。1.2 檢驗儀器MB23 水分分析儀、U3000 高效液相色譜儀、WGH-30 雙光束紅外分光光度計等。1.3 物料中藥材:荊芥穗、薄荷、防風等。輔料:蔗糖、糊精等Part.02
方法與結果
2.1 濃縮液制備將處方量的薄荷、荊芥穗、紫蘇葉三味藥材加入 10 倍量的蒸餾水以收集揮發油,密閉保存備用。水溶液通過100 目濾網過濾后備用。藥渣與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八味藥材進行 2 次提取,加水 10 倍量,提取 2 h ;第二次加水 8 倍量,1 h。提取液通過 100 目濾網過濾,合并兩次提取液與水溶液,并減壓濃縮至所需密度備用。
2.2 確定因素和水平
按一步制粒頂噴技術參數和操作程序進行操作,設定風機頻率為20 ~ 60 Hz,物料溫度為 60-80 ℃(根據物料溫度調節風機頻率),濾袋抖動時間為 60 s,濾袋抖動間隔時間為10 s。選擇濃縮液密度、料液比例(輔料蔗糖粉糊精與濃縮液比例)、進風溫度、噴液流量、霧化壓力、干燥時間作為考察因素。因素和水平結果見表 1 。
表 1 一步制粒因素及水平
2.3 實驗結果
采用 L8(27)進行正交試驗,以顆粒的粒度和水分作為考察指標。顆粒粒度不能通過一號篩(10 目)的大顆粒與能通過五號篩(80 目)的細粉總和不得超過 8.0%,顆粒水分不得高于4.0%。試驗安排及結果見表 2,顆粒粒度方差分析結果見表 3,顆粒水分方差分析結果見表 4。
表 2 一步制粒正交試驗結果
表 3 顆粒粒度方差分析
表 4 顆粒水分方差分析
2.4 結果分析經直觀方差分析,實驗結果表明顆粒粒度、顆粒水分均在標準要求范圍內。顆粒粒度受因素 A 和 F 的影響******,影響順序為 A 和 F > D 和 E > C> B。顆粒水分受因素 A 的影響最為顯著,影響順序為 A > F > D > B 和C > E。綜合考量,******的一步制粒工藝為 A2B2C1D1E2F1。Part.03
中試驗證
3.1 中試方法將制備顆粒 32 kg 處方量中藥材進行提取濃縮。取薄荷 1200 g、荊芥穗 4000 g、紫蘇葉 1200 g,這三味藥材加入 10 倍量的蒸餾水以收集揮發油,之后密閉保存備用。水溶液通過100 目的濾網過濾后備用。藥渣與防風 2000 g、柴胡 2000 g、葛根 2000 g、桔 梗 1200 g、苦杏仁 1600 g、白芷1200 g、苦地丁 4000 g、蘆根 3200 g 等八味藥材進行兩次提取,加 10倍量水,提取 2 h ;第二次加水 8 倍量,提取 1 h。兩次提取液均通過 100 目的濾網過濾,然后將兩次提取液與水溶液合并,減壓濃縮至密度為 1.1 后備用。按按一步制粒頂噴技術參數和操作程序操作。設定風機頻率為 20 ~ 60 Hz,物料溫度控制在60 ~ 80 ℃(根據物料溫度調節風機頻率),濾袋抖動時間為 60 s,濾袋抖動間隔時間為 10 s。濃縮液密度設定為 1.1(保溫使用),輔料蔗糖粉 3 份與糊精 1份混合,與濃縮液的比例為 2:1。設定進風溫度為 70 ℃,噴液流量為 1.0 L/min,霧化壓力為 0.2 MPa,干燥時間為 10 min,進行中試。連續進行 3 次一步制粒中試驗證。3.2 合格標準性狀:應為棕黃色的顆粒,味甜、微苦。粒度:不能通過一號篩(10 目)的大顆粒與能通過五號篩(80 目)的細粉總和不得超過 8.0%。水分:含水量不得超過 4.0%。溶化性:取供試品 12 g,加熱水200 ml,攪拌 5 min 后立即檢查,溶解,無焦屑或異物殘留。鑒別:(1)在供試品色譜中,與荊芥穗對照藥材和胡薄荷酮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,應出現相同顏色的斑點。(2)在供試品色譜中,與荊芥穗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,應出現相同顏色的斑點。(3)在供試品色譜中,與白芷對照藥材、防風對照藥材色譜相應位置上,應出現相同顏色熒光的斑點。(4)在供試品色譜中,與柴胡對照藥材色譜相應位置上,日光下應顯示相同顏色的主斑點;紫外光下應顯示相同的黃色熒光斑點。(5)在供試品色譜中,與葛根素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應顯示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。(6)在供試品色譜中,與桔梗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。